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18-03-23

第三波全球婦運台灣不能缺席 Taiwan Should Not Stay Out of the Third Women's Movement


顧燕翎

  最近重寫二十年前出版的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一書,追溯半世紀前激進女性主義的論述和運動,仍然感受到沸騰的青春熱血、昂揚的鬥志。只是那些熟悉的名字有許多都已劃上了人生休止符;也有人歷盡艱困,簡陋求生,但仍堅守崗位,奮鬥不息,令人低徊唏噓。

  就在這個時刻,振奮人心的#MeToo的號角從全球各角落響起!TIME做成了封面文章,斗大的標題寫著:從一個個個人的勇敢行動開始
     
  這些勇敢的女人一個接一個、一棒接一棒讓改變成真。走過漫長的五十年,2018將掀開婦女史新的一頁。


  #MeToo2006年即已展開,201710月才透過媒體和網路成為全球化群眾運動。各行各業的女人——知名的藝人、大學教授、矽谷工程師、採草莓的女工、旅館服務生、神職人員——陸續站了出來,訴說自己被騷擾或被強暴的經驗。著名的電影製作人、國家的部長、大公司的主管難以想像地中箭落馬,聲名掃地。原本被看好的南韓下屆總統候選人安熙正也因性侵隨行祕書而被執政黨除名,向全國人民道歉。

美國電影明星艾希莉.賈德二十年前被大牌電影製作人溫斯坦性騷擾之後並沒有保持沉默,但沒有人在意,大家都告訴她溫斯坦好色是公開的祕密,要工作就得忍受。直到去年十月《紐約時報》和《紐約人》雜誌相繼大幅報導她和其他幾位女星的故事後,才變成新聞,鼓舞了其他女人。不但有數十位影劇工作者跟著站出來指控這位製作人,從歐洲到亞洲成千上萬的女性也紛紛揭開了心頭的陰影,發出了跨階級、跨文化、跨地域女性的共同聲音:我拒絕默默受辱。

  這波女性覺醒浪潮震撼全球,一向利用青春性感女體色誘男性買家的日內瓦車展、各國新車發表會和F-1一級方程式賽車都宣布將減少或不用女模,改以汽車解說員。今年初各國領袖齊集的達渥斯經濟論壇將兩性工作平等和協助女性成為領導者列為重點項目。魁北克的醫生們主動、公開反對政府為醫生加薪卻苛扣護士薪水。

以動員力和影響力來看,這次21世紀的女性大動員堪稱第三波全球婦運,而且由影視女星們擔綱,充分顯示了婦運不再只是少數「極端」分子的白日夢,而更貼近了群眾和市場。女星們藉著金球獎和奧斯卡頒獎盛會向全世界傳達拒絕做第二性的訊息。今年,好萊塢的知名女星們更集資發起「時候到了」(Time’s Up)運動,協助和保護低職等、貧窮、孤立無援、獨自工作的女人、男人、跨性別者進行法律訴訟,爭取合理的工作環境和人性尊嚴,獲得巨大迴響。第二波婦運中,姐妹情誼(sisterhood)是重要的口號("Sisterhood is powerful."),但也是許多紛爭的起點("Sisterhood is powerful. It kills.")。今天好萊塢女星們展現的卻是充滿情意與能量的Sisterhood helps.

  1960年代中期以前,男人侵犯女人幾乎是與生俱來的權利,反倒是被侵害的女人害怕名聲受損而忍氣吞聲。第一波婦女運動爭取和男人相同的就學、就業、參政等權利,卻未公開挑戰男性至上的父權文化和男人對女人身體的占有權。20世紀中期展開的第二波婦運除了爭取男女平等的改革派,還誕生了以年輕女性為主的激進派。她們主張進一步檢討男人對女人的支配和控制,尤其在身體和性方面。她們組成許多小規模的自覺團體交換彼此的感受、驗證各自的經驗,才滙聚了力量,找到了願景:沒有壓迫、沒有歧視的新世界。

  1975年康乃爾大學的女職員們想聲援一位被上司性騷擾而離職的女同事,校方說她是因為個人因素離職。小職員們聚在一起談各自不愉快的職場經驗,卻找不到辭彙,最後想出了「性騷擾」一詞。經過許多女性主義者持續不懈地討論、行動,不計回報地付出,身體自主才從概念變成法律、變成國際政策潮流、變成個人的和集體的行動,希望最終能成為社會共同的價值。

  如今,八十多個國家的女性相繼站了出來、發出了聲音,台灣卻相對安靜無聲,不是我們已經成功打造了新世界,而是舊的藩籬仍然屹立,許許多多受害者即使已經走出來,尋求專業協助,仍然選擇隱姓埋名,以免受到二度、三度傷害,甚至不見容於社會。但也因為如此,她們和未來可能的受害者仍然處於孤軍奮戰的局面,加害人也仍然有恃無恐。美國、英國和部分歐洲國家的#MeToo展現的巨大爆發力反映了它們婦女運動深厚的民間基礎:不歧視受害者,給予支持,同時也不容忍加害者,在其中媒體表現得可圈可點。台灣的婦運相當大程度走體制內路線,有許多法律和制度的建樹,也發明了一些模糊、定義不清的名詞,產生了許多性別專家,表面上聲勢頗盛,但在社會價值遭逢考驗時,卻失去了聲音、失去了力量。

   台灣的婦運在議題和理念方面需要更廣泛、深入的全民討論,了解個人的即政治的、政治的即個人的,(這裡的政治不是指選舉,而是性別權力關係。)我們若容忍一個女人被性侵害,就代表所有女人可以被性侵害。所以當一位年幼的體操選手被教練性侵時,不是她個人的私事,也不是她憑一己之力可以對抗的。我們所有的女人,特別是有能力的婦女團體都應當站出來,告訴她,也告訴這個社會,這不是她的錯,這樣的事情過去不應當發生,未來更不能再發生。

沒有留言: